暴力行為的層次、線索表徵、原因分析輔導策略

行為層次

可能之線索表徵

可能之原因分析

輔導策略

層次一:

語言的暴力行為。

 

 

1.

用言語威脅,恐嚇同學,師長。

2.

口出穢言,羞辱或謾罵同學。

3.

言語借禮,頂撞師長。

 

★個人因素

1.

自尊心受到傷害。

2.

崇拜英雄,抗拒權威的心理。

3.

滿足自我需求,耍老大。

4.

自私,自我的心理傾向。

5.

不會恰當宣洩自己不滿的情緒。

★環境因素

1.

父母或兄弟姐妹間經常爭吵。

2.

不當的學習對象。

3.

將孩子標記化。

 

★預防性:

1.

妥善運用獎懲原則,公開獎勵,私下懲罰,避免當眾羞辱學生

2.

在平常即以尊重、理性的態度與學生互動,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。

3.

建立學生用表現好行為來獲得同儕尊重的觀念。

4.

設計適當的團體活動,讓學生從參與中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。

5.

在平常即培養學生學會恰當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。

6.

提供正確的親職教育觀念,讓學生在正常的環境中成長。

7.

平時多關心學生的交友情形,並適度表達對學生的期望。

8.

要能欣賞學生的優點,肯定學生各方面的表現。

★危機性(立即性)處理

1.

立即停止當事人的行為或帶學生離開現場

2.

紓解當事人的情緒。

3.

進行原因的分析,並選用適當的輔導策略

 

層次二:

物件攻擊的暴力行為。

 

1.

故意破壞學校公物

2.

故意攀折花木。

3.

故意破壞他人物品

 

1.

抗拒權威心理。

2.

宣洩不滿的情緒。

3.

惡意的報復。

4.

自私心理,不能允許別人有自己喜歡但卻沒有的東西。

5.

不良的次級文化影響。

 

★預防性:

1.

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,培養學生愛校的觀念。

2.

使用同理心技巧,從學生立場來看發生的生活事件。

3.

用理性、尊重的態度處理學生問題。

4.

平常即需照顧到每個學生,儘量滿足學生的需求。

5.

教導學生用適當的方式來獲取自己喜愛的東西。

6.

培養學生學習欣賞與讚美事物的好習慣。

7.

瞭解學生們的次級文化,經常適度的表達對學生們的期望。

★危機性(立即性)處理

1.

立即制止破壞行為。

2.

嘗試去瞭解問題發生的原因。

3.

讓學生自己負起行為之後的責任,接受懲罰或賠償。

4.

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

 

層次三:

人身政擊的暴力行為。

 

1.

經常欺侮弱勢同學

2.

用暴力解決問題:徒手或持械打人。

3.

成群結黨與校外不良青少年為伍。

4.

排除異己,耍老大,強出頭。

5.

學業成就低落。

6.

情緒衝動易怒。

 

★個人因素

1.

腦部障礙:內分泌失調:精神疾病。

2.

人格發展不健全,欠缺道德倫理觀念

 

(1)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。

 

(2)衝動易恕,缺乏同情心。

3.

抗拒權威的心理。

4.

崇拜英雄主義。

5.

自尊心受到傷害,挫折忍受能力低。

6.

不恰當的情緒表達

★環境因素

1.

問題家庭或功能不健全的家庭。

 

(1)父母或兄弟姐妹間的爭吵不合。

 

(2)父母不當的管教方式。

 

(3)不當的行為示範

2.

學校過於重視學業成績,忽視課業以外的表現。

3.

訓導迉式不良,學生問題處理失當。

4.

社會或幫派次級文化的影響。

5.

為不良的大眾傳播媒體內容所誤導。

 

★預防性:

1.

建立完善的學生輔導紀錄,提供作為輔介或醫療之參考。

2.

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:

 

(1)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,培養知禮善群的美德。

 

(2)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,學習守法、服務的生活態度。

 

(3)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,學會互相尊重,互相幫忙。

3.

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,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。

4.

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,使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。

5.

指導學生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。

6.

提供正確的親職教育觀念,協助家長學習良好的親子互動方式

7.

提供多元化的教育環境,重視學生的特殊才能。

8.

適當的運用獎懲原則,給學生有自省的空間。

9.

建立學校與治安單位的聯絡網,防杜社區幫派的影響。

10.

淨化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內容,發揮正向的社會教育功能。

★危機性(立即性)處理

1.

事發當時即予以適當之處理。

2.

做情緒的疏導。

3.

矯正不良的認知、態度及行為。

4.

進行個別諮商。

 

 

防治策略

1.舉辦各種活動、競賽,導引學生正向之情緒,發洩過剩精力,減少施暴行為之發生。

2.加強導師責任,確實掌握班級學生,尤其有施暴傾向者,更要深入其家庭了解狀況,建立師生良好關係以減少不良行為。

3.落實聯課活動、童軍教育,培養學生正當休閒活動,學校並提供足夠之休閒場所,使學生精力得以適當宣洩。

4.加強校園巡邏,組織「安全防護網」,將學校分區,凡樓梯、樓頂、廁所、空教室及 各處死角,均納入防護巡查之重點。

5.將行為偏差學生組成「愛校服務隊」,疏導過剩精力,並激發其榮譽感。

6.各校設立「申訴中心」,凡遭遇施暴事件者,可利用函或投訴方式報告學校有關單位處理。

7.下課、午休與平日休閒空檔,要特別留意學生動向,尤其注意高年級遊盪至低年級教室,或與低年級交談情形。

8.增進教師知能,舉辦各種講習活動,使能有效處理學生問題行為。加強春暉個案輔導工作,穩定學生情緒。

9.善於經營班級氣氛,利用輔導活動,透過合作互助,協助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。

10.充分運用社會資源,如警局、少輔會、張老師、甚至本校校友、社區服務團體及里鄰長,對於解決暴力事件將有所助益。

11.施行「男女合班」,貫徹「常態編班」,可以減少學生情緒之積壓,透過同儕相處減少暴力事件。

12.發生施暴行為後,有關單位應即時掌握,立即處理,勿要時結合家長及社會力量共同解決,更對報案之同學予以嚴密保護。

13.對於習性暴戾的學生,平日要給予更多關懷、鼓勵,並與家長保持連繫,邀請參加學校活動,凡積極參之家長,子女即可記功銷過。

14.要深入追查,了解發生暴行的真正原因,若因個人生理因素(內分泌失常,過動兒)則應轉至醫療機構治療。

15.教導學生多留意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,並學習自我保護,不姑息,不縱容,遇事要尋求適當管道解決,亦可邀請專家指導學生自處之道。

16.對嚴重違規犯過之學生必要時得移送治安單位,唯事先須徵詢家長意見,透過有效溝通以減少誤會。

17.提醒家長審慎處理子女問題行為,不要以暴制暴或一味坦護,以免造成子女不當觀念及習性。

18.對施暴行為之處理,要求雙方家長出面解釋道歉外,「醫療賠償」可加強家長的約束力量。

19.加強對被施暴者的輔導:學會如保護自己,不敢吭氣只是縱容行為再次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