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放工回家後,希望能好好休息,因當日參與了多個會議,身心也十分疲累,於是坐下來看看電視新聞。
四歲的小兒也坐在我身旁,看著一本有關急救的手冊,他對於手冊的內容很感興趣,但有些圖片看不明白,於是便問我,譬如問為什麼那人會吹別人的口口呢?我便解釋那些人正為別人做人工呼吸,因有人不能呼吸,要人幫手。其後,小兒又問我為什麼這人的面那麼紅呢?我解釋是他被火燒傷了,要等救護車送他入醫院。小兒繼續想問其他問題,我開始有點不耐煩,遂告訴他爸爸很累,又要看新聞,不如他自己看書,不要問爸爸好不好?小兒無奈地坐到梳化的另一旁,繼續看書。此時,有記者致電給我,問有關教育改革的問題,我一一詳細回應,足足談了廿分鐘,而小兒則繼續看書。

別表現得不耐煩

當天晚上睡在床上的時候,我回想上述情景,發覺自己似乎對待記者比對待自己的兒子有耐性。不想回答兒子的問題,皆因覺得自己很疲倦,兒子的問題正騷擾自己休息,於是覺得兒子的問題很煩。但後來記者致電提出一些更費神的問題,我卻顯得樂意回答,並不覺得麻煩,當想到這一點,心裡覺得對小兒有歉意。

很多時,我們工作繁忙,回到家中都希望好好休息,似乎再沒有心力去與子女溝通及活動,而且更自覺子女有時很煩,表現得對子女不耐煩,其實這樣拒絕與子女相處及溝通,是大大破壞親子關係的。道理很簡單,每個人都不喜歡被人拒絕,當多次被人拒絕,我們再也不會繼續與拒絕我們的人接觸或對話,如果父母不能正面回應子女多與父母接觸的要求,漸漸地子女與我們的關係便會疏遠,不再親密,子女心底話,也不會向我們傾訴。其實,子女對於一些不明白的事情,向父母尋求答案,是很自然的,我們細心回答子女的問題,既可促進親子關係,也可提高子女的求知慾,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。

要有質素的溝通

另外,我們會基於工作上的需要,對外面的人比對親人更有耐性及表現得更合作,可能因我們要顧全形象及關係。就正如我當晚的表現,對兒子的問題,覺得很煩,但對於記者的問題,則細心回答。當子女感覺到父母對待別人比自己更細心時,會感到失落,以為父母不喜歡自己,也會失去自信心,因覺得自己可能做錯事,所以父母不喜歡自己。有時我們對待子女是想當然的,認為我們一定最重視子女的需要,一定愛護子女,大家都會理解的,不需要刻意去表示,關懷也不必要做出面。這樣理所當然的想法,使我們不自覺地對子女的態度漸漸冷淡,對子女也變得缺乏耐性。父母不曉得及不重視表達對子女的關懷及愛護,往往使我們的子女感到缺乏父母的愛,嚴重破壞我們的親子關係,對子女的成長也形成負面的影響。

香港的父母是忙碌的,香港的父母是含蓄的,這些都是導致親子疏離的原因。我們要重建親子關係,要視與子女相處為快樂事;要將子女的需要放在優先位置;要將時間安排得更好,能每日都可以與子女作有質素的溝通;要掌握與子女溝通的技巧;要使我們的子女感到幸福快樂,這是每一個父母的願望。

作者: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狄志遠先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