逃學、逃家的行為層次、線索表徵、原因分析輔導策略

行為層次 可能之線索表徵 可能之原因分析 輔導策略

層次一:

為了不能完成師長、父母的要求而逃學、逃家。

1.大部份為臨時起意

2.容易為其他事物所迷惑而忘了自己該做的事。

2-1.如:沈迷電動玩具因而常出入遊樂場所。

2-2.如:交友較廣泛,花較多時間在 朋友的活動上。

3.上課常不專心聽講,作業常無法完成

4.生活顯得較散漫沒有紀律,沒有做計畫的習慣。

1.貪玩、好奇尋求慾望的滿足。

2.父母疏於管教。

3.未培養出學習興趣

4.受同儕朋友的影響

5.娛樂場所的誘惑。

★預防性:

1.善用教學媒體,活潑教學方法以及生活化的內容,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。

2.協助父母應關心子女,並了解其平常交友的情況與活動的場所

3.老師和家長經常保持聯繫,共同努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。

4.家庭或學校共同提供正當的休閒活動。

5.培養解決學習困擾的能力。

6.加強點名及門禁管理,遇有缺席立即查明

★危機性(立即性)處理

1.立刻與家長聯繫,儘快找回學生。

2.運用各種管道,查明學生的可能去處,並儘快找回。

3.了解原因,協助其回到學習的環境裏,而不被標籤為壞學生。

層次二:

以逃學、逃家做手段,以達到某種目的。

1.對父母、師長常有不滿的情緒,而以唱反調來反抗父母、師長。

2.成績長期欠佳,而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。

3.人際關係不良,而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。

4.因右列可能原因分析1、2、3、4,而討厭家庭(學校)的生活。

1.父母、師長期望過高,覺得不被父母、師長接受。

2.父母、師長管教過於嚴苛,覺得父母、師長不了解我,而有反抗權威或報復心理。

3.逃避同學欺負。

4.課業的壓力。

5.逃避處罰。

6.(可同時考慮層次三的可能原因分析)。

★預防性:

1.提供學生有發表意見的管道。

2.父母、師長給予學生合理的期望,鼓勵自我比較。

3.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

4.指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
5.教導學生紓解壓力的方法。

6.妥善運用獎懲原則。

★危機性(立即性)處

1.發現學生逃學,應查明原因,及時與家長聯繫。

2.進行個別諮商,了解逃學、逃家原因,協助解決困難。

3.讓學生了解逃學、逃家所造成的後果,對自己可能產生的害處

4.實施小團體輔導,協助改善人際關係。

層次三:

習慣性的逃學、逃家。

1.經常無故缺席。

2.經常無故不回家。

3.結交不良朋友。

4.流連於不當場所。

5.常伴隨吸煙、偷竊、賭博、說謊、遊蕩..等偏差行為。

1.貪玩。

2.意志力薄弱,容易被引誘。

3.家庭功能失調。

4.父母管教態度不當

5.對學業沒有興趣。

6.不良朋友的引誘或脅迫。

7.(可同時考慮層次二的可能原因分折 )。

★預防性:

1.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,提高學生參與興趣

2.協助學生練習自我控制。

3.實施親職教育,老師和家長經常保持聯繫,了解學生動態。

4.善用教學媒體,活潑教學方法,以提高學習興趣。

5.實施生涯輔導,提供適性發展的方向,如:參加技藝教育。

6.父母應多關心子女,了解其平常交友的情況、活動的場所。

7.隨時多關心學生,多給與鼓勵。

★危機性(立即性)處

1.向訓導處、輔導室報備,並請求支援。

2.針對原因實施個別輔導。

3.與父母保持密切聯繫,使其配合學校的輔導策略。

4.協助學生適性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