偷竊的行為層次、線索表徵、原因分析輔導策略
行為層次 |
可能之線索表徵 |
可能之原因分析 |
輔導策略
|
層次一:
受環境上的刺激,非蓄意的順手牽羊行為。
|
1.臨時興起的意念。
2.平常生活中容易起貪念。
3.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顯現自我控制較弱。
|
1.受別人財物的刺激,而一時興起想佔有的念頭。
2.平常即養成僥倖心理。
3.平常即養成貪小便宜的慾望。
4.平常即缺乏物權觀念。
|
★預防性:
1.培養學生妥善保管財物的能力。
2.加強道德教育。
3.自我控制能力的訓練
4.父母以身作則。
5.加強物權觀念的教育
★危機性(立即性)處理
1.當學生出現偷竊行為時,宜馬上糾正他。
2.通知家長,協助配合學校的輔導策略。
3.實施個別輔導,避免再犯。
4.進行前述三項之處理時,盡量給予學生標記,維護自尊心,尊重其人格,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。
|
層次二:
為滿足某種需求且受到環境的刺激而蓄意去偷。
|
這種類型的學生,可能出現下列情況:
1.喜歡獨處,以便找機會下手。
2.社會性較差,較不易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。
3.常有不滿的情緒宣洩。
4.藉偷竊來表現膽量,炫耀自己。
5.物質慾望過高,愛慕虛榮。
6.常會攜帶許多物品到校,向同學炫耀
7.出手闊綽。
|
1.引起他人注意。
2.想獲得同儕的接納
3.受同儕所激。
4.報復心理。
5.嫉妒心和虛榮心的作崇。
6.飢寒起盜心。
7.父母觀念的影響。
8.不良友伴的影響。
|
★預防性:
1.父母師長平日儘量多接觸學生,隨時注意學生行為。
2.減少學生獨處的機會
3.同理心的訓練。
4.加強法律常識教育。
5.實施親職教育。
6.建議家長應給予子女適宜的零用錢,並養成他們儲蓄的好習慣
★危機性(立即性)處理
1.瞭解其偷竊動機及原因,然後給予適當輔導。
2.實施家庭訪問,了解其家庭生活情形,社區環境,交友狀況,並要求配合事項。
3.給予心理輔導,糾正他不正常的觀念。
4.輔導其以合理的方式,滿足自己的需求。
|
層次三:
1.會製造偷竊的環境,而習慣情的去偷竊。
2.病態性偷竊。
|
1-1.偷竊行為會一再重覆出現而形成習慣。
1-2.揮霍無度,經常出入不良場所,打電動玩具、賭博甚至吸食藥物等。
2.有強迫性的病態衝動。
|
1.錯誤的〞社會價值觀〞、〞物權觀
1-1.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。
1-2.不良友伴的影響
2.病態的心理狀態。
|
★預防性:
1.平日告誡學生錢財不露白,貴重物品不要炫耀,並且要妥善保管個人物品。
2.加強法律常識教育,說明偷竊可能造成的後果。
3.減少學生獨處的機會
4.加強生活教育,道德教育,培養正確的價值觀。
★危機性(立即性)處理
1.通知家長,協助配合管教。
2.利用各種可行的輔導方法,如行為改變技術、角色扮演等進行個案輔導。
3.建議家長送請社會輔導或醫療機構進行協同輔導或實施治療。
4.向訓導處、輔導室報備,請求協助。
|
防治策略:
1.加強「法律常識」宣導,各科配合隨機教學,透過如「公民與道德」等學科建立學生尊重〞物權〞的正確觀念。
2.辦理各種活動,給予學生多方面表現能力、肯定自我、獲致成就感的機會。
3.學校設備要周全維護,教室門窗應妥為保養,班級進行室外課時如無值日生則須關好、鎖好。
4.導師及訓導單位應加強安全檢,查凡發現不明物品即加以追查,儘快找出問題癥結所在予以解決。
5.加強人文課程,陶冶學生氣質,培養光明磊落、不欺暗室之胸襟,徹底導正學生的行為。
6.全校師生提高警覺,留意辦公室、教室出入的人物,對閒雜人物尤應勤予盤問,使校園安全得以維護,偷竊者不敢妄動。
7.指導學生善用零用錢,勿攜帶貴重物品或太多的金錢到校,如有勿要則應存放於安全之處,以免引人貪念。
8.班級費用要儘快,並由導師保管,導師須了解學生在校生活中金錢使用的情形。
9.辦理「急用貸款」,讓學生急需用錢時可循正當管道解決困難,凡有借貸必須還錢,給予學生正確價值觀念。
10.提供家境貧困的學生工讀機會,幫助他們解決經濟方面的難題,並指導善用工讀所得,使能無虞匱乏。
11.指導學生〞靜坐〞,使有反省自己、自我檢討機會。
12.指導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,自我肯定,延緩欲望之滿足或運用正當方式滿足。
13.掌握有偷竊紀錄的學生,發現竊案即積極處理,嚴予查辦,但要注意「尊重」與「隱密」原則。
14.發現竊取行為要審慎處理,了解其原因,並運用如行為改變技術或認知行為矯正的「思考中斷法」等輔導策略糾正其不當習性,務使問題行為完全消失。
15.部份偷竊行為係滿足其他不當行為,如迷戀電玩,部份則因自己被偷而惡意報復他人,循線追查,糾正錯誤觀念,始能徹底解決。
16.提醒家長適當給予零用錢,教導節儉美德,避免誘惑,家中財物亦須妥為保管以減少引誘。
17.提醒家長平日須注意子女交友狀況,掌握行蹤,更要了解子女用錢的情形,注意子女使用物品的來源。與校方配合,第一次發現子女偷竊行為,應施以適當處罰或輔導,
使其知道事情之嚴重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