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功能失衡之子女適應不良的行為層次、線索表徵、原因分析輔導策略

行為層次 可能之線索表徵 可能之原因分析 輔導策略

層次一:

因家庭功能失衡,造成學生生活缺乏照料。

1.經常沒吃早餐。

2.儀容不整,生活習慣不好。

3.家庭聯簿常忘記帶家長未簽名。

4.學用品準備不周。

5.上課無精打采。

6.不按時上下學,在外逗留玩耍。

1.家長忙於生計,疏忽對孩子的照料。

2.父(母)親缺乏照子女之能力。

3.父(母)親作息不正常或情緒不佳,影響家庭生活步調

1.主動作家庭訪問,瞭解學生家庭狀況及經濟狀況。

2.加強生活教育及自理能力之培養。

3.做好親師及師生溝通,建立互信的關係。

4.肯定家長的付出與努力,並提醒家長生活起居與生活習慣對國中、小階段學生之重要性。

層次二:

因家庭功能失衡,造成學生缺乏安全感。

1.不願意談論家裡的事。

2.學業成績明顯退或低成就。

3.情緒顯著變化(活動→安靜:文靜→攻擊)。

4.說謊。

5.偷竊。

1.父母經常發生爭執,家庭不和諧。

2.氣憤父母的婚姻危機。

3.情緒無法調適,致影響學業問題。

1.給予學生吐露心聲的時間與管道,鼓勵討論或分享家庭不愉快的經驗或感受。

2.與家長溝通,關懷學生的感受及情緒。

3.留意學生情緒、舉止上的突然變化。

4.以同儕或個別輔導協助其課業上軌道。

層次三:

因家庭功能失衡,造成學生形成負向自我概念。

1.在相關測驗或問卷中透露訊息(對家人不滿、偏激、消極的言詞、厭世..)。

2.孤獨、退縮、憂鬱、冷漠、沮喪、焦慮。

3.猜疑、仇視。

4.自我傷害。

5.不當之價值觀、人生觀。

1.以為自己是父母失和(如:經常爭執、分居、離婚、遺棄或其他原因)的導火線。

2.父母將孩子當成代罪羔羊。

3.自父母處習得錯誤的情緒宣洩方式。

1.接納學生自責的心理,並協助其對父母失和原因的正確認知。

2.協助家長恰當的紓解其本身情緒,以免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。

3.教導學生正確的情緒紓解方法。

4.運用同儕支持力量,多給予關懷。

5.協助學生尋找生活的樂趣。

層次四:

因家庭供能失衡,以致學生形成反社會行為

1.攻擊、破壞行為。

2.容易與人衝突、打架。

3.逃課、逃學。

4.逃家。

5.出入不良場所。

6.吸煙。

7.濫用藥物。

1.受到周遭朋友的歧視與嘲笑。

2.對於父母的失和,感到被出賣或丟臉

3.父母失和後之父(母)親對孩子補償、籠絡,造成溺愛或放任之管教方式

4.藉反社會行為引起父母注意或表達抗議。

1.接納學生,協助其處理被出賣、丟臉的感覺。

2.協其繼續與同學保持睦關係。

3.安排參加輔導室之諮商。

4.學生有較嚴重之情緒困擾與反社會行為時,轉介至醫院的兒童、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(心智科)或其他輔導、教養機構。